最近常聽朋友說感冒了,在喝板藍根、喝抗病毒口服液、喝金銀花,喝涼茶等等。我一般都會勸他們,你沒正確區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時,不要亂喝。最近廣東降溫,這時候受涼感冒,十之八、九是風寒感冒,都是吹風受涼引起的。風寒感冒通常在休息不好、身體虛弱以及穿衣不足、出了汗吹風的情況下發生。
中醫將常見的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。其實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麼是風寒感冒,什麼是風熱感冒。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身體勞累,沒休息好,再加上吹風或受涼。風寒感冒通常在秋冬時節比較容易發生。風寒感冒屬於太陽經證,太陽開機受阻,其特徵為:
1. 後腦強痛,就是後腦勺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。
2. 怕寒怕風,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。
3. 鼻涕是清涕,呈白色或稍微帶點黃。如果鼻塞不流涕,喝點熱開水就開始流清涕,這也屬於風寒感冒。
4. 舌無苔或有薄白苔。
5. 身熱無汗或者少汗;也有種情況是出大汗,但屬於出虛汗,汗出不止,出汗後人很難受,中醫稱營衛不和。
6. 如果你會把脈,應該可以摸到脈象是浮脈。浮脈的意思是陽氣在表,輕取即得。
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出汗(中醫稱辛溫解表)。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,包括蒸桑拿、用熱水泡腳(最好加點酒)、打一場籃球(如果你還有力氣的話)、蓋上兩層被子、喝薑糖水、喝薑粥、吃個辣辣的麻辣火鍋等等。風寒感冒的主治方劑是桂枝湯|《傷寒論》首方。下面我將桂枝湯的古方抄錄在此,有心的朋友可以記下來,以備不時之需。
風寒感冒的主治方劑──桂枝湯
很簡單的一條方子,買一帖藥並不貴。千年前的古方,到現在還是那麼好用。
材料: 桂枝十克、白芍十克、甘草六克、生薑三片、紅棗六枚。
至於風熱感冒,嚴格來說,我個人不認為真有風熱感冒一病。風熱感冒只是個通俗的說法,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內熱引起的類似感冒的症狀。其起因通常是便祕,或者是在太陽下暴曬而又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,屬於陽明經證。通常,情況是這樣的,便祕兩天以後,喉嚨會疼痛一、兩天,然後出現感冒症狀,這就是風熱感冒。
便祕為什麼會導致感冒?中醫認為「肺和大腸相表裡」,排便不暢,大腸就影響肺從而出現感冒症狀。反過來,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,或沒有得到對證治療也會使外邪內進,引起便祕或拉肚子,其實患風寒感冒以後拉肚子屬於變症,屬於病由外入裡,所以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止瀉藥。風熱感冒的症狀如下:
1. 喉嚨痛,通常在感冒症狀之前喉嚨就痛,痰通常呈黃色或帶黑色。
2. 濃涕,鼻涕的顏色通常為黃色。
3. 舌苔帶點黃色,也有可能是白色,舌體通常比較紅。
4. 便祕。
5. 身熱、口渴、心煩。
6. 身熱大汗,也有種情況是身熱少汗,這種情況屬於身體極度缺乏水分,是特例,比較少見,故而需要非常仔細地辨證論治。
7. 脈象通常為數脈或洪脈,就是脈搏比正常的情況快、大。
搞清楚了風熱感冒的成因,治療就很簡單了,大多數情況就是需要通便(再配合清熱解表藥物,通常很快見效)。治療方法有很多,喝點涼茶,吃些清熱解毒藥如板藍根等。
最後就朋友們可能會搞混的概念做一下解釋:病毒性感冒並不代表風熱感冒,病毒是西醫的提法,中醫更關注的是人體。所以,有些醫生將病毒性感冒等同於風熱感冒來治療,這樣是不正確的。
喉嚨痛也不是區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,風寒感冒很多時候也會引發喉嚨痛。同樣的,咳嗽、流涕,還有發高燒也不能作為區分這兩種感冒的證據。
不要同時進行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,這是兩種不同的治療體系,吃了抗生素,就沒必要再喝薑糖水啦。為什麼?大家想一想,一個是想辦法給身體降溫,一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,兩者幾乎是相互牴觸的,身體能受得了嗎?這既會減弱中醫效果,也會降低西醫療效。
文章出處:《能吃能睡能通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