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佛教教義,博大精深,每一卷每一字都含有極深的哲理。據統計,佛教遺留下來的佛經,其有三千零五十三部,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。
在佛祖的遺教中,共分四個階段:
(一)華嚴期──成佛後說了廿一天法,屬「華嚴經」部分;
(二)阿含期──跟著說了十年經,屬「阿含經」部分;
(三)維摩及勝鬘期──跟著說了八年經,屬「維摩」及「勝鬘經」時期;
(四)般若期──跟著的二十二年,屬「大般若經」時期。
因此以佛祖在世的演教,以「般若部」所說的經時間最長,亦最具代表性。
「大般若經」多達六百部,其精髓卻在一篇二百六十多字的「般若心經」之內。因此,「般若心經」被喻為領悟「般若經」的簡易法門,亦為領悟佛法的心法所在。
有大德說:「讀了心經,等如讀了六百卷『大般若經』。」
亦有大德說:「一切佛智,必須有其覺母,佛乃母所生,覺母乃般若也。以般若菩薩來象徵一切法之智門,心經乃般若菩薩之自內證,亦為此菩薩開智之心法。學心經是修般若菩薩法門也。」
「般若心經」有廣略本之分,譯本前後共有七種。在日本京都法隆寺,我曾多次參拜,就看過這部經最古老的梵文本。英國人馬克斯蜜勒將這經譯成英語。在外國出版,介紹此經到全世界。此後所有的英譯「心經」均以他的作品為藍本。
一九九五年,「般若心經」的英文版亦已「上網」。在電腦世界中,「般若心經」的信息,已成了電子媒介中的一個秘鍵,「心經」的種子已在未來世界開始發芽茁壯。
![]() |
「般若心經」譯名稱作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,此乃鳩摩羅什所譯成,是中國最早的漢譯「心經」。 另一版本為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。與鳩摩羅什的翻譯本完全一樣,只是少了「摩訶」、「一切」等字,是唐三藏法師的譯本。據聞當年唐太宗曾經出榜昭若天下,徵求高明大德將「心經」再度刪改,如能刪一字而不失其義者,賞黃金百兩,結果無人可改此經一個字。可見「心經」所演說的佛理確是字字玄機,絕不簡單。 鳩摩羅什是顯宗的翻譯家,他一生翻譯的佛經,共三百餘卷。於圓寂前,發誠立誓,如所翻譯的佛經無謬誤的話,當使焚身火化之後,舌不焦爛。結果火滅之後,形體都化為灰燼,只有舌頭依舊不變。在「梁高僧傳」有詳細論及此事,「心經」有心咒,一般顯宗經文較少見,故「心經」亦被視為有密乘思想的佛經。 真言密宗祖師弘法大師著有「般若心經秘鍵」一書,以密宗的角度來解釋「般若心經」,開修行人的智慧視野。文中云:「文殊利劍絕諸戲,覺母梵文調御師。」繼法相宗慈恩大師及華嚴宗香象大師後,於「大般若經六百軸中之肝心」義外另樹一智,指出此經說「般若菩薩之心真言,揭諦等咒故名般若心經」。 |
![]() |
現代都市人學習「般若心經」,因「心經」可以令我們在百忙之中找回自我,不會生活得焦慮和不安。 一般都市人都有「失心」的現象,一切的身體疾病及靈病亦隨之而來,因此,「心經」可說是幫助我們都市人找回自己的「心」的心經,使人類得以善發其所以為人的特性,擁有極其宏觀的智慧。 因此心經不愧為「心之經」,不單打破我們的迷情妄執,而且使人平心靜氣地來思索這一顆「心」。這絕不是簡單的。 「無邊生死何能斷,唯有禪那正思惟。」 為甚麼要修「心經」?因為心經能斷一切眾生的無邊生死苦。 |
![]() |
憑兩個「字」! 「禪那」──「定」也。 「思惟」──「慧」也。 「般若心經」是一個教我們「定」「慧」的法門。 弘法大師云:「生生生生闇生始,死死死死冥死終。」生死大關,必須靠般若及文殊兩位大菩薩的自內證來參。二菩薩以「定」「慧」法最勝。 「定」亦是胎藏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,乃密法「大日經」義。 「慧」是金剛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,乃「金剛頂經」義。 義淨法師云:「此經會破十惡五逆九十六種邪道,若欲供養十方諸佛,報十方諸佛之恩,當誦觀世音般若百遍千遍無間盡,夜常誦此經無願不果。」 |
![]() | |
要領悟心經的真義,令心經的精華在我們的潛意識紮根,最好還是先唸誦,後來解。將心經唸到滾瓜爛熟,喃喃上口,自然會感染經內的精華,然後才開始解透經中的真義,這種領悟方法最快,也最好。 佛法不講求學習,而講求開悟。 「學習」──是將人家的東西搬到自己腦袋裏。屬全盤接收式。問題是佛家認為每一個人的智慧本有,根本就不應埋沒自己的「天才」。因此不必要「學習」,而是用方法將自己的茅塞打開。 撥開心中的迷霧。 真智自然顯露。 智慧才能泉湧。 反對先求解者,亦有一主因,就是不應受解釋控制了自己的思維。任何人最厲害也不代表你不比他厲害,你可開發自己的腦細胞比別人強,因此心經應該用之來修,而不應用之來學! 「先修經,後求解。」這是重要心法! | ![]() |
![]() |
「般若心經」其實是一篇哲學論文,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。 因此,心經沒有宗教色彩,任何教任何人士均可誦讀,體驗經中的智慧。 佛祖釋迦牟尼說修法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,每一法門皆可渡人成佛,所謂「八萬四千個」,祇是比喻,謂方法極多,無以為數,祇要領悟箇中道理,每個人都有自己可選擇的方法。所謂「皆可成佛」,亦是泛論一個人得到極大的快樂,非指死後可以成仙成佛,乃指今世能超脫「生老病死苦」,掙脫人世間總總不幸和痛苦,做一個快樂的人罷了!
最簡單而又最流行的說法,是說依照「般若」的奇妙方式修法,可使人脫離「生老病死苦」的煩惱,達到安樂平和的境界,得到永恒的幸福。
| ![]() |
![]() | |
![]() | |
![]() |
![]() |
<般若波羅蜜多心經>八字經題的簡單意思,是說依照「般若」的妙法修行,便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,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,證獲不生不滅的真心實相的境界,此乃般若菩薩的自心內證。 觀自在菩薩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──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,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 照見五蘊皆空。度一切苦厄 ──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,且全是空的,隨即可使所有痛苦消除。 ──修行者呀,形體與空無異,空與形體無異 ──形體就是空,空就是形體。感覺、想望、行動、知識,這些與空的情況,完全相同色蘊既是與空無異,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也是空的。 ──修行者呀!所有終極的的東西,都是空的模樣,既無所謂產生,無所謂污染,無所謂清淨,無所謂不足,無所謂滿足。
──因此空裏面沒有形體,也沒有感受,想望、行動及意識,更沒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及心,也沒有形狀、聲音、氣味、味道,可觸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。沒有視覺的世界,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。 ──沒有視覺的世界,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 ──沒有迷失,也沒有迷失的窮盡,沒有衰老及死亡,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窮盡。 ──沒有痛苦的根源,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。 ──沒有所知,亦沒有所得,因為一無所得之故。 ──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,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。 ──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,才可沒有驚恐之心,離開一切足可使人迷亂的東西,達到永恒的幸福彼岸。 ──過去,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,均憑此無上智慧,到達最高、最真、最完滿的開悟境界。 ──因此,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,是聲聞行者的真言,是光明的真言,是緣覺行者的真言,是最頂尖的真言,是大乘行者的真言,是無可比較的秘藏真言,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,絕不虛假,十分真實,此段稱為總歸持明分。 ──因此要達到無上智慧的話,就應誦那真言,真言是這樣的,(此段為秘藏真言分。) ──同行同行,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,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,因覺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,此乃般若菩薩的大心真言。 | ![]() |
![]() |
http://configsys.com.hk/sumging/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無畏無懼.速得成就
一部顯密圓融的智慧經典
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與眾多聖僧、大菩薩們在在靈鷲山時,佛陀正禪定在法的殊勝境中;當時還有大菩薩、聖者大慈大悲觀自在菩薩,深行在殊勝智慧波羅密的禪定裡,在佛陀殊勝的加持力中,見到五蘊的本性是空的。舍利子就請教聖者大慈大悲觀自在菩薩『有關於智慧波羅密應該如何學習?』由於這樣的緣起,觀自在菩薩才講出了「般若心經」,當觀自在菩薩講敘完畢時,佛陀就從禪定中醒過來,告訴觀自在菩薩說:「善哉、善哉。善男子,如汝所說,如是如是,般若波羅密多當如是學,是即真實最上究竟,一切如來,亦皆隨喜。」大家聽了釋迦牟尼佛的指示後,舍利子、觀音菩薩及所有眷屬、道友、弟子、天人、阿修羅等,都生起了大歡喜並宣贊佛旨。
「心經」全名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」,最廣泛通行的版本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的譯本(即上列經文)。「般若」即智慧(佛經中的智慧指的是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,而非世間智識辯聰),「波羅密多」是到彼岸,整句中文翻譯是「智慧到彼岸」(正在往智慧的彼岸去、到達彼岸)。「心經」是佛法一切法的究竟道路。所闡述的內容就是「空」,而空並非虛無,而是不執著有、不執著無,進入超越生死輪迴的境界,即所謂的涅槃。而涅槃是實修產生的境界,「心經」就是引導進入這個境界的經典。
心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,但是浩瀚如海的佛法都涵攝在裡面,如果將心經裡面的道理透徹了,一切佛法的真理,就可以迎刃而解了。心經不是只用於念誦、僻邪、驅鬼、治病、求財、保平安而已,最主要的目的是續佛慧命,傳佛心法,以心印心,破除一切相,降伏一切煩惱,契入真空,顯露善美德行,印證六祖壇經所云:「萬法盡通,萬法具備,一切不染,離諸法相,一無所得,名最上乘法」真空妙有的真諦,讓人人明心見性,得大自在,大解脫,了脫輪迴,得登彼岸的一部寶典。於今,大道普傳,讀誦心經的眾生,不計其數,雖然心經讀了千萬遍,但是煩惱妄想還是一大堆,無法受用,希望藉著心經的研習,能夠更深入的瞭解心經的精義,將心經的道理,信受奉行於日常尋用間,讓大家都能夠得到心經真理的引導,因而智慧大開,立己達人,覺行圓滿,共同航向清靜光明的彼岸,是最大希望。
持誦心經的功德:
破五逆十惡、九十五種外道,迴遮消除一切鬼、魔、病、逆、違緣! 於未成佛前具有前述之功德; 究竟而長遠的利益,則可令持誦者由五道十地而成佛。功德不可思議!若欲供養十方諸佛、報十方佛恩,當誦此觀音(聖號)與般若(心經),日夜常誦此經,無願不果。
(其實用 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”是可以解決大部份靈界包括神、鬼或是不明原因而突然產生的問題。只要你誠心的重覆又重覆的用3次心經、21次心咒,不斷的向 南無 大悲觀世音菩薩 說出你的問題與祈願,衪一定會儘可能地幫你解決或減輕問題。)
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對於般若心經的開示:
大家若果要發心念誦〈般若心經〉的話,可以在早上念誦九遍,若誦少一些或多幾遍也是可以的,但作爲除障的話,我們一般都是誦九遍的,在念誦複後,可以再另外加誦明咒(即經中之‘爹雅他(即說咒曰)(唵)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一咒)若干遍,然後念誦除障偈:
除障偈:
以神聖之三寶言教真諦之力故
願令遮止 願令化無 願令平息
願一切魔障礙違緣惡類中斷 山丁古路伊疏哈
息滅八萬病魔障難類 遠離所有相違災害緣
成辦順緣一切悉圓滿 願此吉祥當下成樂善
在念至‘願令遮止’、‘願令化無’、‘願令平息’
這三句的道音節時(注:即三次的‘願’字),應大力拍掌除障。
‘障礙’分爲內在的與外在的障礙兩大類。外在的障礙是指如火災、颱風等天災及中毒、被盜賊侵害或猛獸攻擊等等的禍患;內在的障礙是指由自身或心識中生起的問題,例如:身體生病及貪、嗔、癡等煩惱心病。此外,還有阻延我們修持的‘四魔’,這些都可以依〈般若心經〉而息除障患。
‘四魔’中的煩惱魔、五蘊魔及死應並非有生命的衆生。‘煩惱魔’是指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及邪見等主要的六種煩惱與由它們衍伸出來之其他‘心病’; ‘五蘊魔’是指處於輪回苦況中的衆生之凡俗五蘊,它們是我們感受痛苦的基礎; ‘死魔’應是指不可自主的死亡,除非我們能肯定下一生不墮於三惡道,否則的話,死亡是中斷或阻延我們修持的障礙;‘欲魔’是第四魔,它們與以上三種稱作‘魔’的障礙並不一樣,因爲它們是衆生的一份子,有些欲魔是有很大功德與神通力的天界衆生,它們不願意見到有人得證解脫或成佛,故此會以它們(有限的)神通力加害修持的人,例如本師釋迦如來快將成佛之時,便有欲魔遣魔女及驅使魔軍意欲干擾佛陀成就無上正覺,卻被佛陀以慈心及定力降服了;這四種魔類是障礙我們修持的因素。
現在所教的這個配合修誦〈般若心經〉的除障法是很殊勝而且對降伏內、外障礙與‘四魔’等是很有效的。藏傳佛教中還有其他的各種儀軌也是以修誦此經配合除障的,其中有拍三次掌的、有拍四次的、有觀想一尊稱爲‘般若波羅密多佛母’的本尊的、有觀想驅逐‘四魔’的種種不同方法,它們的作用是一樣的,以上所教的拍掌誦偈是其中一種而已。在念誦〈般若心經〉時,有能力的人應盡力去參想‘空性’的意義,在擊掌三次的時候,也要去參思‘空性’,在這裏順便簡略說一說擊掌的意義:我們透過禪思聲音與‘空性’的關係,從而去體悟事物的實諦,這聲音是有自性地存在嗎?如果它是存在的,它到底在哪里呢?是在左手?在右手?在兩掌之間?我們透過抽絲剝繭地去分析,會發現聲音的自性其實是我不到的,但卻不能說聲音是不存在的,藉此去接近緣起性空的體悟。‘空性’的體悟是最有效、最徹底的懺罪、息災及除障的究竟方法,在除去了我執以後,便不可能有粗實的痛苦與障礙了,這就是修誦〈般若心經〉來除障及懺罪的原理。
對一般人來說,想要去真正去體悟‘空性’不是容易的一件事,但單單藉著念誦此經來作除障也仍是有很大的效果的,大家可以有恒心地持久念誦。我們雖不是甚麽大行者之輩,但修持佛法的持久恒賞性是有其神效的,即使是凡夫,只要有這心而恒常地去持誦同一經文或真言,自然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力,在古印度,曾經有一個人向他的師父求法,他的師父厲聲喊:‘瑪裏利渣!’,這句印度話的意思翻譯出來就是‘滾開!’;但這個印度人卻以爲那是上師傳他的一句神聖咒語,所以很有信心地去念誦,後來竟然可以用這個‘咒’來醫好了很多人的疾病!所以我們要明白:信心與恒久性是很有力量的,若果等到遇上障礙時才念幾遍經文來除障的話,是不易有力量的,這個不是佛法的過失,只是個人的過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