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災難中的溫暖 — 香積飯

香積飯創意無限:鮮菇蔬食日式蓋飯。
斷水、斷電,民生通路,沒了方向。為了因應受災民熱食所需,靜思精舍常住眾自8月8日下午開始緊急趕製香積飯,陸續以四十呎貨櫃,連夜送往中南部受災地區;及至8月20日為止共送出三十四噸(乾燥)香積飯,及五萬七千多盒沖泡式的「福慧湯品」,及時解決受災民三餐問題。
災難時刻發揮功效,香積飯的研發者德晗師父卻笑不出來,語重心長地他說:「這場災難,讓更多人認識香積飯,卻也是我不忍看到的一件事。」
曾經,德晗師父南北奔波宣導香積飯,甘願帶著樣品讓人試吃;現在,卻是因為災難讓大家吃到而感觸極深:「寧願在太平時刻,讓大家享用香積飯的可口與方便,而不是這樣用於急難的救助上。」
白米若可沖泡,阿嬤就能有飯吃

八八救災期間,忙碌的救難人員在路旁,吃著熱騰騰的慈濟香積飯便當。(攝影者:呂秀芳 地點: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)
一個單純想法,引發弟子們著手研發。
至日本技術觀摩後,就著水槽邊,德晗師父開始煮飯。初期,常常煮到燒焦;及至一個階段後,逐漸成功。
而後,買了部乾燥機,做出來的米粒卻不能覆水,讓德晗師父很不明白。打電話向廠商求問,得到的回答卻是:「乾燥機本來就是這樣子!」
因為全台灣沒人做乾燥飯,所以連廠商也不知問題出在哪裡?「機器就是那樣子!我要怎麼辦?」著實沒有頭緒的德晗師父,與研發團隊之一的德偌師父,從白天想到黑夜,從黑夜想到白天。沒有任何人力支援,也沒有任何資訊來源,更沒有問問題的對象;靠的,只有自己。
但一個願力,促使他們不氣餒,誓願將沖泡飯研發成功。
環境克難,人克勤

八八賑災期間,慈濟精舍師父忙著製作香積飯送往災區。(攝影者:邱淑絹)
環境克難,人,卻能克勤。因為自認能力不足,所以德晗師父常記得一句話──「勤能補拙」,因此沖泡飯在他的勤奮下研發成功,上人取名「香積飯」。
當把研發成功的香積飯,寄給人援會的企業家們看時,認為不輸日本等級的他們,要求到精舍參觀香積飯的研發室,此舉令德晗師父莞爾:「要看我的研發室!?」
企業家們眼中的研發室,於德晗師父而言,卻只是個小小的水槽。「我一直在製粉間工作;煮飯,最重要的是水,所以粉間那邊的水槽,成為我第一個階段的『研發室』。」
而後,製粉間要開工,沒了地方的德晗師父,就把「研發室」挪到桂花樹下去,蓋個鐵皮,繼續煮飯。「第三個地方,終於有進步了,我找到二個樓梯板,前面隔著一塊木板,飯鍋架著,就又繼續煮飯,繼續研究……」
最終香積飯上市了。但上市了,卻發現很多人不會用;於是,研發團隊的師父們,就又走上到處宣導、示範的旅程。「我們的大提箱裡,裝的都是香積飯。」
一個地點又一個地點,一站又一站,最終,包括慈濟志工等在師父們的親自解說與巧思下,懂得使用方法,而於大型活動場合,開始使用香積飯做為餐點。
省水、省力、省時間
今年(2009)四月,清水靜思堂一千八百人的活動,志工首次使用香積飯做餐。以往,這樣的人數需動用六十位香積志工,改用香積飯後,只需六位;活動前一天,志工窗口師姊緊張到睡不著。

美味、營養、環保、健康。用香積飯製作一千多個壽司,幾個小時就完成了!(攝影者:許秀愛)
「香積飯還可以再變化。」曾經,志工師姊將香積飯加上素鬆做成飯糰,價格算起來比市售的還便宜。「我自己也做過實驗,香積飯若水份拿捏得好,做出的冷飯糰香Q可口。」德晗師父說。
而泡好的香積飯若沒吃完,用另一種風貌呈現,也是種清爽可口的茶敘點心。「一位師姊將香積飯捏成數種小壽司,結果孩子們全部吃光光,食量最大的吃了二十六個,多數也都吃了十五個。」
除了活動外,香積飯亦可供家庭使用。「現代年輕人不會煮飯,上館子造成浪費,開車出門也容易造成碳足跡。」若一般家庭使用香積飯,不但沒有這些問題,還可省去洗米水,並享受天倫之樂。
沖泡簡單,賑災強力後援

香積飯能變化出各種茶敘點心,走入生活。(攝影者:黃莉美)
八八水災那天,靜思精舍全體總動員,超過兩百人一起工作,及時將香積飯包裝送往災區,發揮急難救助的功效。忙於救災的志工有了強力支援,將香積飯用環保碗沖泡,蓋上蓋子後出門,送至災民手正好沖泡完成。家當失流、忙於清掃、無力張羅三餐的受災民,拿到依然溫熱的便當,臉上溢滿欣慰的笑容。
德晗師父表示,八月八日那天晚上九點四十五分左右,看到精舍發出第一部貨櫃,內心的感動無法用言語表達。目送著貨櫃離開,他雙手合十虔誠祈禱它能平安,且及時地到達災區,讓災民們獲得溫飽。「當下我非常感恩上人,從2006年開始一再提起這個想法,督促我們努力研發。」
拯救地球,從你我做起

簡單美味又環保,少油又少消耗能源,每天一餐香積飯,身體零負擔。(攝影者:邱淑絹)
當時,除了靜思精舍趕製的外,也從全台的靜思書軒裡,將上架販售的香積飯,緊急調往災區需要的地方。現今,地球水資源日漸匱乏,有學者專家提出警示「不要讓最後一滴水,變成人類的眼淚。」沒有水,無法種植五穀雜糧;沒有水,人類將無法存活。
雖然,香積飯研發成功,得以在災難時派上用場,德晗師父仍然有感而發:「災難,大家都不忍見到。拯救地球也是拯救人類,所以大家一定要生活儉樸、愛惜物品,更重要的是──素食。收斂起放縱奢侈的心,就從三餐開始力行。」

瞧!香積飯做出來的壽司,各個精神飽滿、元氣十足!(攝影者:許秀愛)
若能每天一餐香積飯,身體零負擔;每天一餐,身心皆簡單,無為無欲清淨又輕安。希望大家從細品香積飯之中,可以同時品味到飯香、道香、法香,更能散發出自己的德香。
(撰文/邱淑絹)
延伸閱讀~~
康吉成受困 賑災用香積飯救命
延伸閱讀受困山上七天,宏達電工程師康吉成終於獲救!體力可以支撐這麼久,其中慈濟研發的「香積飯」也是重要因素,這種「泡飯」主要用來賑災,但因為冷水、熱水沖泡都可以食用,又很輕便,不少登山客攜帶,這次也意外成了康吉成的救命糧食。
為了搶救康吉成,搜救人員組成陸空聯合搜救小組,帶上登山背包,全副武裝出發,同樣地,康吉成受困山區整整七天,這次幸運獲救,背包裡的糧食也大有學問,蘋果、糖果、罐頭、白米和行軍糧,都是康吉成這次賴以為生的食物,而更重要的,還有這一包包的香積飯。
左邊是熱水,浸泡15分鐘,右邊是冷水,浸泡40分鐘,香積飯不管是用冷水、熱水沖泡,都可以食用,相當方便,加上輕巧好攜帶,就成了登山客的最愛,這樣輕巧好用的救命糧食,當初的研發動機,是為了災區的賑災。兼顧營養與美味,香積飯這項賑災用品,這次也意外成了康吉成的救命法寶。
延伸閱讀受困山上七天,宏達電工程師康吉成終於獲救!體力可以支撐這麼久,其中慈濟研發的「香積飯」也是重要因素,這種「泡飯」主要用來賑災,但因為冷水、熱水沖泡都可以食用,又很輕便,不少登山客攜帶,這次也意外成了康吉成的救命糧食。
為了搶救康吉成,搜救人員組成陸空聯合搜救小組,帶上登山背包,全副武裝出發,同樣地,康吉成受困山區整整七天,這次幸運獲救,背包裡的糧食也大有學問,蘋果、糖果、罐頭、白米和行軍糧,都是康吉成這次賴以為生的食物,而更重要的,還有這一包包的香積飯。
左邊是熱水,浸泡15分鐘,右邊是冷水,浸泡40分鐘,香積飯不管是用冷水、熱水沖泡,都可以食用,相當方便,加上輕巧好攜帶,就成了登山客的最愛,這樣輕巧好用的救命糧食,當初的研發動機,是為了災區的賑災。兼顧營養與美味,香積飯這項賑災用品,這次也意外成了康吉成的救命法寶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