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? | ||
閉關,又稱掩關,這名詞和風氣,在印度並沒有,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,甚至到了明朝,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。因此可說,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閉關;相反的,閉關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。 閉關可能是淵源於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煉,當喇嘛教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內地,閉關方式也日漸風行。
在早期的中國,也有一些禪者,於悟發之後,而由善知識囑其到水邊林下、山間洞窟,單獨過木食澗飲的修行生活數年。最有名的例子是終南山,據說那兒有七十二家茅蓬,原先都是個人修行,其中後來也有的漸漸成為一個個的寺院;但是住茅蓬的風氣,仍然歷久不衰。所謂住茅蓬,是自備炊具以及穀類、菜蔬的種子,入山披荊斬棘,結茅為舍,以避風雨,長期遠離人間。不過這樣的修行法,雖類似閉關,而不是閉關。 近世的閉關修行有兩種人︰一種是為避世俗事務的紛擾;另一種是為精進的禪修或潛心於經藏。前者等於是隱退修養,後者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如果僅為修養,只要有錢,或有外緣的護持,就可以辦到。進關之後,若不知修行的方法,也不懂深入經藏的門徑,那麼雖然閉關三年、五載,還是不可能有所成就。如為禪修及閱藏,也得已經有了禪修工夫的基礎,或已經摸到了進入經藏的門徑才可,否則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。 所謂大修行者的定義,應該是全心投入,至少已經開了心眼,而依舊不露聲色、忍辱負重、吃苦耐勞,忍人之所不能忍,捨人之所不能捨,雖心淨如明鏡而不表現於外,雖言行如癡呆而悲智存於內。一旦因緣成熟,即能登高一呼,萬山相應,廣度眾生,有教無類而不著痕跡。如果因緣未熟,雖終其一生,默默無聞也不減其生命之光輝。如寒山、拾得、豐干,都是大修行的人,要不是後來的好事者,蒐集了他們的詩偈,流傳於世,不然誰都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人物。比如,孟子所說︰「達則兼善天下,窮則獨善其身。」這就很類似佛教所說的大修行者的襟懷和風光。因此,大修行者可以掩關,也不一定非要經過閉關的形式和過程不可。如果因緣許可、事實需要,閉關的確也是擺下雜務、杜絕外緣,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。 ◎圖: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之原生植物 半邊羽裂鳳尾蕨類 攝影:薛惠芳師姐 -----摘自《學佛群疑》------ http://www.ddm.org.tw/ddm/buddha/main.aspx?cateid=81&contentid=7289&page=2 |
- May 08 Sun 2011 13:41
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