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課:經行與立禪
作者:聖嚴法師
經是持續不斷、經常不變的意思。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,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,亦即行走的過程中,我們的心不要被自己內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環境打斷。
(一)經行
經行的方法是右手握虛拳,左手手掌抱住右手,置於前腰之前。慢步經行時,每一步都盡量的慢,一腳跨出,先將腳尖著地,再慢慢將腳掌、腳跟放下,平常每跨一步,大約半個腳掌至三分之二腳掌的長度,也可視情況調整。經行時要清清楚楚的感覺每一步的跨出、著地及換腳的感覺,尤其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腳尖、腳掌、腳跟著地的每一瞬間。
除了動作之外,經行時的調息、調心方法,均與打坐時相同。基本上從頭到腳,全身的每個部位,都要盡量完全的放鬆,頭頂天、收下顎、縮小腹、腰背挺直、眼睛微閉、自然的向下前方看,面帶喜悅的微笑。
當腳掌完全著地時,會感覺到地有一股吸引力,地就像一塊大磁石,把這隻像一小塊鐵一樣的腳吸住,每一腳踩下去,均被穩穩地吸住,無論身體如何搖晃,都不會影響腳步。提起腳時則感覺仍有吸力,因此僅能慢慢移動抬起,再換另一腳踩下去,兩隻腳都應是很穩定的。
一方面注意重心,一方面注意動作,從小腿到腳尖,每一個移動,都感覺得清清楚楚。此時聽不到四周的聲音,看不到周邊的景物,只是專心注意在兩腿兩腳的每一個動作。這是在鍛鍊心的忍耐性、穩定性和意志力。
(二)立禪
當我們等車、等人或搭乘巴士時,以及凡是需要站立時,便可用立姿修行,叫作立禪。
中國人所謂的打坐,英文的名稱叫meditation,就是冥想的意思,冥想是坐、立、躺均可以做的。
一般人的觀念認為禪坐就是「坐」,其實真正的參禪,也不是光靠用腿坐的,行、住、坐、臥,皆可參禪。
立禪的姿勢,上半身與打坐相同,雙手自然下垂,雙手握虛拳,手指自然輕鬆彎曲,大拇指輕輕扣住食指和中指,不宜用力,此式是讓指尖之氣,能相互交流不外洩,但不要為了做好這個姿勢而變得緊張。兩腳打開與肩同寬,膝蓋微彎,把重心平均放在雙腳的腳掌上,不要把身體重心集中在腳跟上,其用意在於可讓我們的上半身較為舒緩不緊張,且重心較穩。此時除膝蓋、小腿及腳掌,需稍微用力之外,身體其他部分,盡量地放鬆。
站好姿勢後,可用你平常用慣的方法,不論是隨息法、數息法、念佛法、念佛數數法的那一種,都是可以的。
一般人在站立時,如把眼睛閉上,會有失去重心而身體搖晃之感,容易傾倒,所以練習立禪時,還是把眼睛睜開為宜。立禪是隨時隨地只要站立著便可做,不過,若在戶外,要記得把隨身的物品擺在腳前,方便照顧以免遺失。
當站立時,過五至十分鐘雙腳可能產生麻、僵、硬或累的感覺,可將身體重心移到一隻腳上,讓另一隻腳休息,等重心所在的腳累了,再換到另一隻腳上,雙腳相互交替,但切記勿頻頻換腳,避免影響身心之安定。站立時,要去感覺或想像著心中的輕安及喜悅。參禪的重點雖不在「坐」,但以人體的結構、重心看,仍以「打坐」較為舒服、合適並且持久。唯在禪修時為變換姿勢,調劑身心,立禪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輔助方法。
( 摘自《聖嚴法師教禪坐》)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ddc.com.tw/epaper/20040519c/main-03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