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唄佛樂


清淨音聲遍法界


■ 邱惠敏


梵唄,是讚誦佛德的殊勝之音,
用音聲供養佛菩薩,
清淨的梵唄讓人透過耳根修行,
淨化內心,提起精進心,
音聲更因具有穿透力與感染力,
讓人生起宗教情操,
並感受到時時被佛菩薩圍繞與祝福。


梵唄聲聲傳來,隨著音聲讓人心生莊嚴,也讓人頓時生起宗教情操。透過清淨雅樂的洗禮,身體、意識、心靈都會感受到安定的氣息,進而在修行上精進不懈。青樺婚紗的負責人蔡青樺一進到辦公室,梵唄雅樂就不絕於耳,讓人不知不覺放鬆身心,與人商談事情也能心平氣和,無形中透過音聲淨化人心,所以如此殊勝、自利利人的法寶,是現代人很喜歡的音聲佛事。


無論是念佛、課誦、一般佛曲,都可以稱為梵唄,也都是以音聲為佛事,將佛法化現為音樂的形式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中提及:「菩薩欲淨佛土,故求好音聲。欲使國土中眾生聞好音聲,其心柔軟。心柔軟,故受化易。是故以音聲因緣供養佛。」說明音聲能讓人心柔軟,對佛陀的教化更容易接受,是以音聲做佛事。


讚誦佛德的殊勝之音


梵唄以「清淨」為基礎本質,要有利於人修行,而非使人心生染著的靡靡之音。《長阿含經》中記載:「音聲具足五種清淨,乃名梵音:一、其音正直;二、其音和雅;三、其音清澈;四、其音深滿;五、周遍遠聞。」這樣的梵唄是無染且具有穿透力,透過耳根修行,淨化內心,發正覺心。


漢傳佛教的梵唄,起源有多種說法,最著名是三國時代曹植的傳說。據《法苑珠林》記載,陳思王曹植遊魚山(位於山東省)時,「忽聞空中梵天之響,清雅哀婉,其聲動心,獨聽良久」,於是摹仿其音節,撰文制音,寫為梵唄。


梵唄至唐代漸漸普及於民間,漢傳佛寺中也有其傳統,例如對於讚、偈、咒、誦和駢體文的唱念,分為梵唄、梵腔、律腔、書腔,並使用鐘、鼓、大磬、木魚、引磬、鐺等法器(打擊樂器)伴奏,時至今日寺院法會的梵唄唱誦,引罄和木魚仍是最常見的。


梵唄是讚誦佛德的殊勝之音,故《法華經》中描述梵唄功德:「若使人作樂,擊鼓吹角貝,蕭笛琴箜篌,琵琶鐃銅鈸,如是眾妙音,盡持以供養,或以歡喜心,歌唄誦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」 


~《人生雜誌》第317期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靜心 的頭像
    靜心

    靜心閣

    靜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