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的侍者


香燈師—─果奘法師


常有信眾到農禪寺請教用香儀軌,
曾任香燈師多年的果奘法師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說明,
並提醒大家,只要是天然香料所製,無須特別選用何種香材,
因為再好的香若缺乏恭敬、虔敬心,
僅僅成為裝飾佛堂的器物,大失供養的最真實義。


■ 廖翌汝


進入寺院大殿,莊嚴的殿堂總讓人不禁腳步放輕、呼吸減緩。當你凝神禮拜或閉目於佛前之際,陣陣淡雅的清香悠然傳來,深吸一氣,那股清香瞬間自鼻根竄進,上醒腦門,下沁心脾,熨貼著每一根浮動焦躁的神經。若欲找尋這般身心舒暢的由來,香案上一爐徐徐向上的微煙便是。


從古至今,香、花、燈皆是佛教中最普遍的禮佛供物。其中,又,好香最能透過鼻根攝受人心,令人心曠神怡,助人修行,而在「十種供養」中首列其名。因而啟燃一爐好香,遍益十方成為香燈師的執事之一,扮演著莊嚴道場的重要幕後角色。


一心虔敬供養


每日早晚課誦之前,執掌香燈的法師早已預先為大眾上供清香,若遇法會進行,香燈師除了在法會前點好香,也於一旁靜待香燃盡時,隨時添補供養。裊裊上升的香煙隨著「爐香乍爇,法界蒙熏,諸佛海會悉遙聞……」的音聲穿繞大殿,淡雅的馨香遍佈四周,不僅安人心神,重要的是,藉由香作為人與上天的「信使」,傳遞眾生誠心祈求的心念,廣布諸佛海會,敬邀護法龍天同參。


曾擔任農禪寺香燈師長達多年的果奘法師表示,香燈師首重恭敬心與清淨心。所謂恭敬心,是在執事期間將自己視為佛的侍者晨昏定省,謹記早晚課及午供時間。上香時,須注意每一個細節,動作柔軟而安定,尤其法會中途切記因個人的輕忽而干擾他人共修,一旦疏漏或有遺忘,則該當下懺悔己身的輕慢。


另外,保持清淨的心靈,拋卻雜念,於供養佛菩薩的同時,亦將法香、道香的利益與大眾分享,普施一切眾生。如今,已卸下香燈職務轉任維那師的果奘法師,培訓香燈悅眾之際,仍不忘再三叮嚀此二心的重要。


由於農禪寺所有執事改由常住眾輪值擔任,果奘法師多年的香燈經驗頗為殊勝。戴著眼鏡,有著宜蘭人敦厚純樸氣息的他,一再強調自己並無特殊之處,只是單純地想將僧團交付的工作做好。


提及如何維持早起習慣時,帶著幾分靦腆神情的果奘法師直言,未出家前自己也犯有貪睡的毛病,每每要室友再三催促才肯起床上班。進入僧團後規律的生活,嗜睡的壞習慣逐漸消弭,而任職香燈的使命,驅使他比別人早一步起身盥洗,沒有過去賴床的掙扎。法師說,能夠早晚於佛前虔敬供養是他最大的福報。


人人皆是香燈師


不斷謙言自己禪修功力尚淺的果奘法師,為採訪示範點香儀軌時,只見他將所有心念貫注在每一個持香、點香、舉香的步驟上。動作輕柔但不緩慢,過程不疾不徐,一氣呵成,最後在「願以此香華,供養十方界諸佛菩薩聲聞」的禱念聲中完成儀式,讓人深刻領受香燈師由始至終,安定專心的性情,也再次印證禪修不僅是蒲團上的修行,更是日常舉止的磨練。


由於台灣在家中擺設香案,供養三寶的居士相當多,常有信眾到農禪寺請教用香儀軌,果奘法師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說明,並時常提醒大家,不論是檀香或沉香都有嚴淨道場的功能,只要是天然香料所製,無須特別選用何種香材。因為再好的香若缺乏誠懇心念,僅僅成為裝飾佛堂的器物,則失去供養的最真實義。


經典記載,過去佛陀昇座說法,弟子們為了表示恭敬,常將香料塗抹全身,或於道場中燃點香木,以去腥垢不潔之氣。料想當時鹿野苑、祇樹給孤獨園內,定是滿室香華。如今佛陀滅度,但是馨香猶在,佛法不遠,若能如果奘法師所言,永保恭敬心、清淨心,那麼人人均是香燈師,家家佛堂便是一處處清香道場。~《人生雜誌》第225期


供養小環香











1.點香前,可以稍微抹平香爐中的香灰,不要壓香灰,以免放置其上的香,缺乏空隙影響燃香的品質。 若香未能燃盡,可先檢查香灰或香木本身是否受潮,若是乾燥,香仍無法燒完,須再次確定是否為真材實料的天然香材。
2.點燃環香。
3.點燃環香後,將點燃處向前,大拇指在上,其餘四指在下,雙手高舉齊眉,恭敬供養。
4.輕放於香爐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靜心 的頭像
    靜心

    靜心閣

    靜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