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,好香,點好香


香,是人類數千年來的良伴,
幾乎所有古老文明,都曾開發出自成一格的用香文化。
在中國,佛教的用香不但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,
並在二千餘年的歷史長河裡,持續地發揮它深遠的影響力。


拈香禮佛,除了是為人天搭起溝通的橋樑,
其究竟目的,乃在於藉有相之香,因物徵心,反照自性;
無形的心香,顯透出禮佛者內心的常寂光明、持修精誠,
故能感格於佛,與佛相應。


眾生若念諸佛德聖,則燃馨香一瓣,
而諸佛菩薩永恆的法身之香,則在人天相繫的瞬間,
至廣無礙充盈在每個虔誠供佛的行者心裡。
香,在莊嚴的佛事裡,
消融了人天的分際,也拉近了凡聖的距離。


一瓣清香遍法界


拈香供佛,是藉此薰染自性清淨,貼近佛菩薩本懷。
在清爽芬芳的氛圍中,塵世的紛擾、糾葛逐漸褪去,
取而代之的,是身心的輕逸、持穩;
凝神靜觀裊裊香煙,藉此,人天的距離被拉近了,
諸佛菩薩如現眼前,懷慰著眾生的疾苦。
香,可謂是凡界與聖者間的信使。


■ 林純綾
像隱身的精靈,你摸不著它、看不到它,可它卻能自鼻根直達身心的根底,啟動最真實的感受。像徜開的雙臂,它能超越語言的隔閡,弭平種族文明的差距,在它之中,所有人都能恣意暢懷,任心靈的悸動自在奔馳。


這就是香,它是人類史裡頗富美感的一頁,也是文化長流中最粲然耀輝的光影。芬芳的香氣,能深入人的意識底層,喚醒過往的生命經驗;當陣陣清香幽緩地浮蕩在空氣之中,它帶領著人們一步步邁向屬靈之地,一點一滴開發自性裡待耘的良田。



以心香供佛
 
談到佛教的用香,自然是與印度的用香文化有著若合符節之處。在印度,由於天氣酷熱,為防人體孳生體垢、惡臭,乃將當地盛產的香木製成香料,塗抹於身,稱為「塗香」;或焚香料薰室內及衣服,名為「燒香」或「薰香」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三十記載,燒香僅能行於寒天時,而塗香在寒、熱天均可行之;寒天時雜以沉水香,熱天時則雜以旃檀香。


佛教將塗香、燒香作為供養佛及眾僧的方法之一,《賢愚經》卷三裡提到,為了迎請佛陀,所以要在供養儀禮中燒香;《法華經》卷四亦謂:香、抹香、塗香、燒香等,為十種供養之數種供養。


佛教強調拈香供佛,拈香除了具有形式上的作用外;更重要的,是燃香禮佛者能藉此外在行儀薰染自性清淨,貼近佛菩薩本懷。拈香一瓣,滿室馨香;在清爽芬芳的氛圍中,塵世的紛擾、糾葛逐漸褪去,取而代之的,是身心的輕逸、持穩;凝神靜觀裊裊香煙,藉此,人天的距離被拉近了,諸佛菩薩如現眼前,懷慰著眾生的疾苦。香,可謂是凡界與聖者間的信使。


有具體形貌的香,雖然氣韻純潤,但散發清香的時間總無法持久,亦受空間的限制難以遠傳;此外,對於身處異邦的佛教徒來說,要覓得一瓣好香更是有其困難。目前定居美國,並擔任德州大學佛學社課程講師的傅佩芳表示:「其實燃香供佛最上乘者,並非是一些需花大把銀鈔購買的珍貴香材,而是人人本具的自性心香。」在恆常的晨昏定課裡,她雖不常直接焚燃香品,然虔敬之心並未因此有所減損,因為「我是以最上乘的供養,也就是以『戒定慧香』供養諸佛菩薩的。」以心香供佛,其虔敬之意不但能感通諸佛菩薩,更對自身覺性的開發大有助益,所以在佛典中,就有多處是以香來譬喻德行完滿者,如香氣遠播,且不受順逆風勢的影響。


香在佛教裡蘊藉了這麼深妙的意涵,無怪乎禪宗會常引香之名,如將坐禪稱為「坐香」等,以提醒我們時時刻刻不忘開發自性中的芬芳。


聞香入道
 
香是人類共通的經驗,它能勾動我們種種美好的感受、體驗;佛教的用香更是性靈昇華的助緣,它能使我們在信仰的感通間蕩除凡情,開發自性清淨。只是走進今日「香火鼎盛」的台灣廟宇,大把大把薰燒的香煙,往往成了信眾們身心的負累,常薰熾得讓人不敢領教。這一方面是由於香客們使用的香品質參差不一,其中甚有不少是以有害人體健康的化學香料製成;再者是台灣的用香習慣仍有待改進,不少人仍以為香燒得愈多,愈能向諸佛菩薩表達虔敬之意。用香的迷思,實有待正信的佛教徒們以正確的言行加以導正。


香不在多,心誠則靈。一爐香,一縷煙,既可靜思,又能洞察梵煙縹緲。凝神靜觀縷縷清煙,或筆直冉冉而上,或迂迴繚繞而行;時而旺熾澎湃如墜五里霧中;時而形單孤拔如絕壁卓然靜逸。潛心攝受入鼻根之香氣,或馥郁、或清新、或雅緻、或醇厚……香的千姿百態,如夢似幻,似假還真,一如眾生實相,皆是存在與虛無相續間的泡影。透過對香的觀照,能感得這層深意,無怪乎香嚴童子能夠聞香入道、孫陀羅難陀能觀鼻息出入如煙而證得圓通了。


~《人生雜誌》第225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靜心 的頭像
    靜心

    靜心閣

    靜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