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唄雅樂


佛國之音──動人的心靈饗宴


透過梵音雅樂的心靈洗禮,感受佛法的奧妙深遠。


■ 林鍾妏
音樂,是最能打動人心的藝術之一。在繁忙的塵世中若聽聞到純淨美妙的音樂,心情也能隨之沉靜下來,回歸到人性最至善純真的部分。佛教中,「以音聲為佛事」的傳統非常悠久,甚至發展出別具特色的佛教音樂—梵唄,今日梵唄已經廣義地被視為是佛門中各種形式讚詠佛菩薩的音聲,從一心至誠的唱誦,到齊聲眾樂的供養,都屬於梵唄的範疇。


梵唄,是將佛法化現為音樂的形式,使佛陀的智慧能與更廣泛的世間大眾接觸,透過大眾熟悉、喜愛的藝術形式,感受到法義和祝福。如果您知曉身邊的親友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,不妨透過一曲佛樂的祝福,讓他感受到您的用心,也祝願他在妙音之中法喜充滿。


來自佛國的清淨法寶


梵唄之聲,以「清淨」為基礎本質。《長阿含經》中記載著,音聲如果具足五種清凈—正直、和雅、清澈、深滿、周遍遠聞,乃名梵音,而這五種清淨特質,基本上也是人們追求莊嚴心靈的最高感受,透過耳根的接引,發正覺心,圓滿心靈。


漢傳佛教的梵唄,起源有多種說法,最著名的是三國時代曹植之說。據《法苑珠林》記載,陳思王曹植遊魚山(位於山東省)時,「忽聞空中梵天之響,清雅哀婉,其聲動心,獨聽良久」,於是摹仿其音節,撰文制音,寫為梵唄。梵唄至唐代漸漸普及於民間,漢傳佛寺中也有其傳統,例如對於讚、偈、咒、誦和駢體文的唱念,分為梵唄、梵腔、律腔、書腔,並使用鐘、鼓、大磬、木魚、引磬、鐺等法器(打擊樂器)伴奏,時至今日寺院法會的梵唄唱誦,引罄和木魚仍是最常見的;而現代梵唄,亦加入了不少新樂器,像是吹管樂器,使得梵唄也顯出濃濃的時代人文特質。梵唄音樂的優美,就算非佛教徒也常陶醉其中,是世界音樂裡最受人喜愛的類型之一。


祝福、分享,是最動人的聲音


梵唄是讚誦佛的功德的聲音,無論是唱誦者、奏樂者,還是聽聞者,都能獲得利益。《法華經》云:「若使人作樂,擊鼓吹角貝,蕭笛琴箜篌,琵琶鐃銅鈸,如是眾妙音,盡持以供養,或以歡喜心,歌唄誦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」。


《十誦律》也記載,聽梵唄有五種益處—身體不疲、不忘所憶、心不懈怠、音聲不衰、諸天歡喜,透過清淨雅樂的洗禮,身體、意識、心靈都會感受到清爽、安樂的氣息,進而在修行上精進不懈。


~《人生雜誌》第294期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靜心 的頭像
    靜心

    靜心閣

    靜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