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珠示範













轉動學佛心


「念珠」是佛陀以智慧發想出來的修行法寶,也是送給世間佛學者的殊勝禮物。


■ 林鍾妏
念珠,是佛教徒最熟悉也最常見的修行用具。無論身在何時何地,只要手上持著一串念珠,指間隨著一顆顆圓潤、飽滿的珠子規律順次地撥動,透過心口之間一聲又一聲的佛號誦念,原本躁動不安的心即刻平和下來,沉浸在佛法的清涼裡。


念珠,又被稱為佛珠、數珠,是念佛或持誦咒語時,用以計數的修行法寶。根據《續高僧傳》的記載,漢傳佛教將念珠用以計數念佛可推至唐代開始,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傳統。而千年以來,無數佛教徒持著念珠,轉動心中智慧,走向學佛路。每一次轉動,心念就更向上提昇,也為生命帶來無限溫暖與新希望。


佛陀的智慧,安心的法寶


關於念珠的由來,在《木子經》裡有詳細的記載,過去曾有個名叫波流梨的國王,因為擔憂國內戰爭、貧病等問題,導致身心憂慮、寢食難安,於是他向佛陀求助,希望佛陀能指引他一種修行的方便法門。佛陀建議他,可以將一○八顆木子,也就是菩提子,用線貫成一串隨身攜帶,在生活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每當煩心的時候就持轉念珠,稱念佛號,心不但能跟著安定下來,自己也可以得到無上功德。


以《木子經》中所記載的一○八顆為基礎,往後念珠發展出不同的數目,常見的以二十一顆、五十四顆和一○八顆為主,每一種數目都有其特殊意涵。


像是二十一顆代表十地、十波羅蜜和佛果;五十四顆代表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及四善根因地;一○八顆則代表百八三昧,斷除一○八種煩惱等。


而關於念珠的材質,佛經中亦有諸多記載,包括金、銀、銅、鐵、石、水晶、木子、蓮華子等。但今日比較常見的材質有菩提子、檀木、水晶、蜜蠟、塑膠、玉等。在挑選念珠的時候,數目和材質的考量是很自由的,只要外觀清雅、持轉的感覺順手,或可考量受贈者的喜好、需要,不過最重要的是心裡存著一份利他之心,從祝福對方「安心」為出發點,相信收禮物的人一定能感受到你滿滿的誠意。


時時禪悅,轉動學佛心


不管是數量少的手珠(如二十一顆)、數量較多的提珠(如五十四顆),還是長串的一○八顆,持轉的方式都是單手將念珠懸於食指一、二節指腹間,並用大拇指指腹扣合,以拇指順次逐顆向自己身體的方向(朝內)撥動,每轉一顆就誦一聲佛號。


如果持的是一○八顆念珠,為避免念珠過長地垂墜,也可雙手一起持轉,兩手執於念珠兩端,將整串念珠扭作一個「8」字型,念一聲佛號,兩手同時朝內撥轉一顆念珠。


若是想要計數,可以選擇有「母珠」的念珠來使用,從母珠開始,持轉一圈後便可知道自己念誦佛號的次數,或是自己利用線料製作簡易的可挪動繩節標示,也可幫助自己計數。


念珠是一種方便的修行工具,因此無時無刻都可攜帶。平時如果不使用時,手珠可以戴於手腕上,以方便取用。而提珠和一○八顆念珠則建議收放在口袋或袋子中,在家居士不應將長串念珠披戴在脖子上,一般來說只有寺院住持、方丈等大德才作此行儀。念珠也盡量不和食物、雜物放在一起,代表尊敬心意。法鼓山維那師果增法師表示,「念珠不離身」的用意,主要是以它時時提醒自己別忘記精進用功,重點不在於使用念珠本身與否,而在於「修行」。


歷史上就曾流傳著一則有名的故事,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和佛印了元禪師一起在郊外散步時,途中見到了一尊觀音石像,觀音的手上掛著念珠。於是蘇東坡問禪師:「觀音手持念珠念誰?」禪師回答:「念觀世音菩薩。」蘇東坡不解:「觀世音菩薩為何要念自己?」禪師回答:「求人不如求己。」


學佛,其實靠的就是自己的修行,而念珠只是一個媒介,透過這項工具的幫助,可以讓自己專注當下、安身調心,達到安住、淨化心靈的目的。美好的心靈,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帶來幸福,一年初始的修行心、接引他人的祝福心,在轉動一顆顆圓滿的念珠之間已經展開!       


~《人生雜誌》第294期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靜心 的頭像
    靜心

    靜心閣

    靜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